您好,今天是: 欢迎您访问赣州农业农村网。
无障碍 关怀版
农业气象:
位置导航: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三农科技 > 典型致富

前村村里的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2-03-01 16:26:22    文章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 刘荷英 肖章荣 孙嘉龙   访问量:

或许在大家的印象中,农民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但在于都县罗江乡前村村,有两位新农人,他们不仅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着脚下的土地,更勇于创新,研究生产更加健康绿色的蔬菜。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于都县罗江乡前村村的蔬菜基地。

“对,像这样,朝这个方向,不仅抗倒伏,采摘时也会更方便。”隔着蔬菜大棚,记者听到了一个温柔而又坚定的声音,钻进大棚,一位身穿中长款焦糖色风衣、高筒皮靴,扎着高高的马尾,面庞清丽的女性,正弓着背,一手扶着茄苗,一手将杆子插进土壤,一边示范,一边向工人解释,这就是邓秀芳,站在一旁看茄苗长势的是她的搭档谭宝铭。

高学历,光鲜的研发工作,生活在赣州市中心城区……这是不少人羡慕的生活,但2020年,毕业于华南农大园艺专业的邓秀芳,与毕业于江西农大的同事谭宝铭,辞去了收入可观、稳定的工作,带着工作多年来的积蓄,来到罗江乡发展蔬菜种植产业。

罗江乡距离赣州市中心城区40分钟车程,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成为他们考察的重点目标。“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们直接到乡政府打听是否有合适的蔬菜大棚或者菜地可以承包。”邓秀芳回忆起第一次来罗江找地的经历,“没想到乡干部不仅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还带我们实地看了蔬菜大棚。”

看着崭新的大棚、平坦的公路、配套齐全的设施,邓秀芳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谭宝铭默默地将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前村村新农人。

发展的第一个大难题也如期而至——干旱缺水。蔬菜大棚灌溉需要消耗大量水,基地面临缺水的窘境,邓秀芳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吃不好睡不好。”

乡镇干部组成的服务队了解到二人的困境后,经过多方调查了解,制定了多个解决方案,最终决定从距离蔬菜基地1500米远的水库为他们接水管解决用水问题,同时,在蔬菜基地附近修建了两个蓄水坝,彻底解决了蔬菜基地的缺水问题。

凭着多年来在蔬菜市场积累的经验和对市场行情的了解,他们很快就成为了罗江乡最大的蔬菜种植户。

自从事蔬菜种植后,邓秀芳和谭宝铭既要忙于田间管理,又要对接市场跑销售,有点应接不暇。于是,从一开始,他们就邀请附近的村民一起打理蔬菜种植基地,耕地、除草、播种、施肥、收割都需要用到大量人工,他们优先聘请本村贫困户来务工。“耕地等重体力活的,我们都是依靠机械设备,需要农户协助的都是种菜、收菜的等手工细活,这些劳动我们给的报酬是一天70元。”谭宝铭说,目前,常年在他们蔬菜基地务工的共有15名阿姨,其中脱贫户就有3人。

除了聘请当地村民,邓秀芳与谭宝铭还向罗江乡脱贫重点对象租用了三套空闲的民居,其中两间作为仓库和设备存放处,一套作为生活区域,为脱贫重点对象提供了一笔额外收入。此外,二人还会收集村民自产的农家菜代为销售,帮助部分农户解决销售难题。

谭宝铭与邓秀芳的到来,也让罗江乡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都是技术人才,懂很多专业知识,种的蔬菜不仅好而且长效。”罗江乡农业综合站原站长胡小龙告诉记者,以前罗江乡的村民种地都是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靠天吃饭,赖地穿衣。在两人的蔬菜基地建成以后,不少村民闲暇时会来“取经”,乡镇也组织附近有意愿发展蔬菜产业的村民来“取经”。

“像谭宝铭、邓秀芳这样的专业型人才,我们一定要加大支持、培育力度,帮助其发展壮大,留住热爱农村的大学生人才,从而吸引更多的高学历、有想法的人回乡创业,造就一批‘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罗江乡党委书记练晓渝说,接下来,该乡将分门别类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同时,依托罗江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搭建起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务人才的平台。通过组建乡土人才协会,开展经常性的支农助农活动。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担任本村人才服务专员,向人才提供“保姆式”“店小二”的全方位服务。

(赣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荷英 特约记者肖章荣 通讯员孙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