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奔头 农民有劲头
春好正是耕种时。近日,记者走进全南县金龙镇水口村,只见连成一片的高标准农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绵延不绝,蔚为壮观。种粮大户黄宏平驾驶着翻耕机在农田里作业,机器轰鸣,来回穿梭,一派农机闹春耕的忙碌景象。
“过去,一家十几口人齐心协力,整整一天也只能耕种5亩地。现在有了翻耕机的助力,半小时就能轻松播种5亩,效率提高了十几倍,而且还能同步完成施肥工作,既省力又高效。”黄宏平一边劳作一边笑着说。
以前的农田不连片,多是大小不一的“巴掌田”,很难节约种地成本,提高种粮效益。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田地规整、道路相通、水土得以保持、农机通行无阻,成为了稳产高产的良田。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随着新科技的应用以及越来越多“新农人”的加入,在全南大地,春耕生产涌动着蓬勃活力,农民实现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华丽转变,黄宏平便是其中之一。
“现在,种田都不用下地,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农作物长势情况。”黄宏平通过农业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查看农作物长势、水稻病虫等情况。
黄宏平2023年4月返乡创业,与人合伙在村里创办了华夏硒粮农业有限公司,有了科技的加持,实现了从品种选育、集中育秧到翻耕、机插、机防、收割、机烘全程智能化、机械化,降低了田间人力投入成本,提升了科学种植准确性、科学性。
“哒哒哒……”随着轨道小火车的开动,育秧盘就被送往了智能温控的育秧棚。黄宏平站在一旁,指挥工人进行上盘、铺土、洒水、播种、撒药和盖土等工序,不一会,就制作好了几十个育秧盘。
“我们是机械化育秧,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以生产800盘秧苗,比人工效率提高了10倍到20倍。”黄宏平介绍道,地上铺设的小轨道将育秧工厂和14个智慧育秧大棚串联起来,将育秧盘通过轨道运输,省时又省力。
农业稳产增产,科技是关键。近年来,全南县从增产增收、提质增效两方面发力,为粮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我们积极推广科学种粮技术,集成合理密植、水肥一体等高产技术,不断提高耕地单产,护航粮食增产增收,同时,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创新轮作模式,在品种选育、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上提质增效。”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他们将继续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努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