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血虫病”防治
血液原虫病是牛羊常见病,主要是由焦虫感染导致。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牛/羊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被蜱叮咬而感染的。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一、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牛焦虫病
引起牛焦虫病的焦虫可分为牛巴贝西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两种。
1.牛巴贝西焦虫病
该病潜伏期为9—15天。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稽留热。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停止,呼吸和心跳增快,可视黏膜黄染,有点状出血,初期拉稀,后期便秘,尿呈红色乃至酱油色。红细胞减少,血红素指数下降,急性病例可在2—6天内死亡。轻症病畜几天后体温下降,恢复较慢。
2.牛泰勒焦虫病
潜伏期14-20天。病初体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到40.5-41.7℃,呈稽留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精神萎顿,结膜潮红。中期体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正常的2-5倍,反刍停止。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血丝;可视粘膜有出血斑点:步态瞒跚,起立困难。后期结膜苍白,黄染,在眼睑和尾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粟粒至扁豆大的深红色出血斑点,病牛卧地不起,最后衰竭死亡。
(二)羊焦虫病
羊泰勒焦虫病的病原体有两种,一种是山羊泰勒焦虫,另一种是绵羊泰勒焦虫,两种都可以感染山羊和绵羊。羊泰勒焦虫主要危害当年羔羊。以2—6月龄的羔羊为最多,可引起羊只大批死亡,周岁以内的羔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2岁以上的成年羊几乎不发病。患羊病初体温升高达41℃,呈稽留热,心律不齐,呼吸困难,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的腹泻,可视黏膜初期充血,继而出现贫血,体表淋巴结肿大,尿发黄,浑浊或血尿。病程7—15天,剖检病死羊可见肝、脾明显肿大,并有出血点,肾呈黄褐色。表面有淡黄色或灰白色结节和出血点,肺充血水肿,膀胱黏膜有散在出血点,皱胃黏膜肿胀。
二、防治措施
(一)消灭幼蜱和加强检疫
①本病的传播媒介是血蜱,因此灭蜱非常重要。每年9—10月份,消灭圈舍内的幼蜱。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间。消灭圈舍内的弱蜱和成蜱,3—5月间和9—10月间,杀灭牛,羊体表上的蜱。平时发现牛羊体表上的蜱时,人工用镊子检下,并收集起来用火烧掉;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以便杀灭之。②加强对从外地调入的牛羊群(只)检疫。要检查有没有蜱,如有要做灭蜱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蜱对牛羊的侵袭机会和防止传播本病。
(二)药物防治
①可使用血虫净防治。粉针,1g/支,用生理盐水配成5%—7%溶液,肌肉注射。用量:预防按照3—5mg/kg,每月使用1次,有效预防血虫病发生,治疗按10mg/kg。②中药辅助治疗配方:青蒿50g,藏茵陈40g,大黄40g,龙胆草45g,柴胡50g,木通40g,泽泻30g,茯苓30g,白术20g,酒当归40g,甘草20g,煎汤2000ml,发病牛每头每次200—500ml,每日1剂,连用2d。(转载自“鄂尔多斯市农牧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