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欢迎您访问赣州农业农村网。
位置导航: 首页 > 政务公开 > 科站中心 > 养殖业

畜牧业应对高温干旱天气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5-04-25 16:55:26    文章来源:赣州市农业农村网   作者:   访问量:

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尤其是对牧区畜禽养殖的影响,不仅干扰正常生产秩序,而且易造成畜禽抵抗力下降或畜禽死亡,疫病发生和传播风险增加。为有效应对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保障畜禽安全度过,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

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1. 干旱灾害发生特点

分析我国极端干旱灾害发生频,夏季北方高于南方,冬季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东南地区主要集中在春季,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夏季。干旱持续时间,西北地区高于东南地区,新疆和内蒙干旱持续时间最长。

2. 加强预警信息发布

畜牧兽医部门加强与气象等相关部门沟通,完善高温干旱监测预警运行机制,定期更新旱情发生区域温湿度、风向风速等信息,提高干旱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发布预警信息,提前传达到养殖场户特别对偏远地区,通过乡村大喇叭、电话、短信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必要时安排人员上门通知。建立反馈机制,收集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效果和养殖场户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预警策略及工作机制

养殖场户密切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灾情预警信息,重点关注高温干旱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等。制定物资储备等应急方案,接到预警立即启动,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二、加强隐患排查和物资储备

1. 隐患排查

1)防暑降温设施检查。确保畜禽舍内通风系统正常运行,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设备,如通风口、风扇等。检查并确保遮阳设施完好无损,避免阳光直射畜禽,减少热应激。检查畜禽舍内是否安装防暑降温设施,确保喷头、水帘、管道和水泵等部件正常工作。检查紧急备用电源,确保防暑降温设施正常运转。

2)供水系统检查。确保养殖场有稳定可靠水源。定期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符合畜禽健康标准。保持水槽、水管和自动饮水器等饮水设施处于良好状态,无泄漏或堵塞。制定应急计划,包括储备足够水或确定替代水源。

3)防火设施检查。检查火灾警报和烟雾探测器是否正常工作。确保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水带、水枪、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灭火设备齐全,可正常使用。保持消防通道和紧急出口畅通,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员和畜禽能够安全疏散。在牧区畜禽舍或草场设立防火隔离区(带),降低火灾蔓延风险。

2. 物资储备

1)水源储备。建立或扩大水储存设施,如水塔、储水罐、雨水收集系统等,以增加干旱期间可用水资源。对具有水源条件的草场或养殖场户,及时组织调运抽水机具有条件的可建设备用水源,比如深井水、地下水,建立紧急引水管线。

2)饲料储备。牧区要全面摸底排查,准确掌握饲草料储备和缺口情况,根据畜群规模和饲料消耗速度,提前规划所需饲草料总量,并在干旱前增加储备存在饲草料储备缺口的,要积极联系周边地区,协调饲草料调运和短距离走场等事宜,确保饲料供应足。统筹储备多种类型饲料,包括干草、青贮饲料、秸秆、精饲料等,减少对单一饲料来源依赖。定期检查饲草料储存场所,确保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减少热量积聚,防止饲草料发霉和品质下降做好防虫防鼠措施,避免污染饲料,造成传播疾病。

3防疫物资储备。储备常用抗菌、抗病毒以及抗应激药物。根据疫病流行情况以及免疫程序,储备相应的疫苗。储备一定量高效消毒剂以及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4)能源和备用电源。储备并维护备用发电机,确保电力稳定供应。储备足够的燃料(如柴油、汽油等)以驱动备用发电机和其他必要设备。

5)其他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生产安全的其他应急设备,如扑火服、头灯、风力灭火机、头盔等扑灭火装备物资,水泵以及运输装备等。

三、做好安全防范和应急值守

1. 做好安全防范

根据旱情预警级别,强化组织管理。做好养殖区高温旱灾防控的组织领导工作,建立健全防控预案。

1)落实组织措施。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执行高温干旱应对计划,确保快速响应。预案中应包含具体的操作步骤、责任分配和通讯流程,明确不同干旱程度下的应对措施,包括饲料和水资源管理、畜禽健康监控、火灾预防等。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应急管理、灾害响应和安全防护的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加强安全防范。应落实畜禽舍、饲草料存储等重点区域的火灾预防措施,如清除易燃物、禁止开放火源、安装火灾报警器、配备灭火器,确保有足够的消防设施。加强畜禽健康监测,预防因高温干旱引起的热应激和疾病,合理调整饲养管理措施,如调整饲喂时间、改善畜禽舍通风等。

2. 加强应急值守

加强应急力量配备,在干旱高发季节开展蹲点式督导检查,并开展不定期巡查与安全培训,落实重大灾情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准确掌握和上报受灾情况

1. 开展灾情摸底调查

灾害发生后,畜牧兽医部门在不干扰救灾工作的前提下,及时了解掌握受灾范围、程度、规模(畜群数量)、饲草料供应情况、水源状况、畜禽健康状况等情况,摸清畜禽生产损失,并收集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根据《畜牧业灾情评估参考标准》对灾情进行估算核实。主要调查内容包括:

1)畜禽损失统计因灾害导致死亡、损伤的畜禽数量;评估畜禽生产性能的损失,如生长迟缓、减产或繁殖能力下降。

2)饲料和物资消耗。估算饲料、药品、疫苗等物资的消耗量;调查备用物资(如应急电源)的消耗情况。

3)经济影响分析估计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4)恢复生产需求确定恢复生产的时间、物资、技术和资金等需求。

5)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有效性评估在灾害发生前后实施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的效果;收集分析救援过程中相关数据,总结经验教训,为制修订防灾减灾方案提供依据。

2. 及时完成灾情上报

畜牧兽医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和灾情信息报送工作,灾情应逐级审核上报。市县畜牧兽医部门通过畜牧业灾情上报系统规范填写灾情信息,包括受灾区域、畜种圈舍损毁及畜禽亡情况等,纸质版存档备查;各省灾情由省级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并上报农业农村部。

五、做好饮水保障

1. 确保饮水供给

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加强抗旱水源调度管理,做到科学调配、合理用水,充分利用养殖场户周边水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塘、水库、水井等,保障畜禽饮水供给充足。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协调交通运输部门,将旱灾严重区域牲畜转移到有水源与饲草料充足的安全区域。做好运输工具的检查、清洗与消毒,运输工具应设有通风、降温、饮水等装置。无法转移的畜禽,推广应用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实现场内用水可循环利用。

2. 确保饮水安全

关注干旱地区水源地、饮水井和饮水管线卫生状况,按要求进行饮水消毒,确保饮水质量安全。可在饮水中加入复合维生素、益生菌、电解质等,增强畜禽抗高温干旱应激能力。饮水最好采用自来水,抽取的井水、江河等天然水体不可直接饮用,确需使用的,要先做沉淀处理,再用10%漂白粉等消毒,或通过煮沸等方式直接杀菌消毒。牛羊等放牧养殖的畜禽,放牧前要充分饮水。运水车调运的地表水可采用臭氧杀菌工艺,大型水泵抽取的地下水可采用紫外线杀菌等方法。可采用反渗透法对微生物和其他有害菌种进行消毒灭菌,保障用水安全。

六、强化饲养管理

1. 加强饲喂管理

调整饲料日粮结构,降低采食后畜禽体增热。合理调控营养,提高饲料中蛋白质比例,增加多维、小苏打、氯化钾、青绿饲料、湿拌料等,以增强畜禽耐热能力,减缓热应激,酌情添加健胃消食的药物,促进畜禽进食和消化。合理调整饲喂方案,可安排早晨及傍晚饲喂,避开气温较高时间段,以保证畜禽饲料摄入量。保证充足的清凉饮水,水质清洁卫生。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拥挤、堆压、积温闷圈导致的畜禽热应激。

2. 做好隔热降温

1)改进畜舍结构。在畜禽栏舍周围、顶部、窗口搭建遮阴棚或盖上遮阴物,在屋顶安装隔热材料,如反光涂料或隔热瓦,减少太阳热量直接吸收。使用有效的通风系统,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提高空气流通,帮助散热。

2)使用降温设备。在畜舍内部使用喷淋降温系统,利用水蒸发吸收热量,降低环境温度,但要注意舍内湿度控制。安装风扇增强空气流通,使用冷风机或空调设备进一步降低室内温度。

3)调整管理措施。调整喂养时间,将喂养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段,避免高温时段活动,减少热应激。

4)特殊降温措施。在极端高温天气,可以使用冷却垫或冷却床、移动式喷雾风扇等设备为畜禽提供临时的降温。

5)监测和评估。在畜舍内安装温湿度计,实时监控环境温湿度,确保在适宜的范围内。通过观察畜禽的行为和生理反应,评估降温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策略。

3. 优化群体结构

牧区应按照核定载畜量控制牲畜饲养数量载畜量=(亩或公顷产草量×可利用率)÷(牲畜日食草量×放牧天数),其他畜禽养殖场户应及时淘汰体弱、伤残、病情严重畜禽,加大出栏力度,压低存栏量,优化群体结构。加强生产母畜保护,实施合理补饲,增强畜群体质,提高抗旱防病能力。加强蓄水池、储草棚建设,通过从外地调拨增加饲草储备。

七、抓好灾后物资保障

1. 投入品保障

建立工作机制,确保物资采、储、运、用有序衔接。积极协调畅通物资运输渠道,确保救灾物资在就地就近的原则下调运并在12小时内送达,全面提升受灾区域应急救助保障时效。救灾物资调运应视灾情大小分配,优先供应受灾严重地区,开展点对点配送确保灾区畜禽养殖生产有序开展。

2. 应急装备保障

畜牧兽医部门根据当地政府及应急管理部门要求,及时赴受灾区域开展业务指导,根据高温干旱受灾程度,协调调拨水泵、水囊、运水车辆等抗旱物资,有效解决畜禽饮水等问题。若因旱灾导致火灾发生,应积极协调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调拨灭火机、手动水枪、消防水泵、发电机、扑火服等设备物资,开展应急救援。协调转运车辆调运应急物资,转运受灾畜禽至安全场所。

八、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和消毒控媒

1. 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

1)快速收集死亡畜禽高温干旱灾害发生后,应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和收集死亡畜禽,防止污染环境和传播疫病。使用专用工具和设备,避免直接接触做好防护和消毒。

2)严格死亡畜禽转运管理运输车辆车厢密闭、防水、防渗、耐腐蚀、易清洗消毒,畜禽尸体用塑料袋或塑料布严密包裹后再进行转运,防止腐败物泄漏。车辆驶离收集场所前,对车轮及车厢外部、工具及作业环境进行消毒。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经过人口聚居区、畜禽养殖密集区。转运途中发生渗漏,应重新包装、消毒后运输。卸载后,对转运车辆及相关工具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3)实施无害化处理优先选择专业无害化处理场集中处理确因条件无法满足的可实施深埋处理选址、技术工艺、操作注意事项等执行《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2. 加强消毒管理

制定消毒计划,定期对畜舍、饲养设备、饲料存储区等进行消毒,旱情严重时,特别注意定期对饮水及饮水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防止病原通过饮水传播。根据畜禽养殖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建议圈舍每周使用23种不同作用类型的消毒剂消毒3次以上,可选择的消毒剂包括2%3%氢氧化钠溶液、1:200戊二醛溶液、有效氯浓度1000 mg/L的次氯酸钠溶液等;场内及周边环境、道路可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10%20%漂白粉混悬液等消毒;圈舍墙面、地面、用具等非易燃物品可使用火焰消毒;生产设备、器具等可使用过硫酸氢钾溶液等消毒;粪便、垫料及污物可堆积发酵或使用生石灰处理;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场所可用过硫酸氢钾、二氧化氯类等喷洒消毒;饲养及管理人员可采取淋浴和更衣方式消毒;衣、帽、鞋等可采取浸泡、高压灭菌等方式消毒。带畜禽消毒可选择碘制剂、过硫酸氢钾、过氧乙酸等,注意7日龄以内的雏禽,2以内的畜不宜带畜禽消毒;饮水消毒可选择过硫酸氢钾、二氧化氯等。污染严重的区域,要适当提高消毒剂使用浓度,增加消毒频次。

3. 控制媒介生物

对虫媒疫病易发区域的养殖场及周围环境喷洒杀虫剂,加强养殖场防鼠措施,及时修补破损围墙,使用高效灭鼠剂,投放毒饵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

九、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1. 强化动物疫病监测

加强辖区内特别是受灾地区动物疫病监测排查密切关注当地天气变化情况,加大重点疫源地、养殖密集区等高风险区域监测排查力度,一旦发现病死及死因不明畜禽,要立即组织采样检测,及时处置风险。

2. 强化紧急免疫

对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要根据免疫抗体监测情况及养殖场周边疫情情况,及时强化免疫。对猪瘟、新城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牛结节性皮肤病、羊痘等其他畜禽传染病,要根据当地流行情况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对曾发生炭疽、猪链球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地区要开展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防性免疫接种范围。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动物实施接种,减少接种动物应激反应。

十、灾后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产销衔接

1. 保障质量安全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受灾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和评估,做好畜禽产品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监管工作。严格落实畜禽养殖档案制度,督促养殖场户做好投入品采购、养殖环节管理、药品使用和畜禽销售等方面台账记录,保障可追溯。重点加强投入品违禁药物和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指导养殖场科学防治、安全用药、减量用药,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2. 做好产销衔接

及时发布供求和价格信息,畅通运输和销售渠道,做好产销衔接。组织种畜禽生产企业与养殖场户对接,保障补栏仔畜雏禽供应。开展畜产品收获上市预供货重点批发市场信息收集发布,采集发布预供货信息,加强产销情况调度分析,对市场异常波动及时预警,积极发挥市场信息对农产品销售调节作用。协调交通运输部门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优先保证饲草料、兽药、生鲜畜禽产品、种畜禽、仔畜雏禽等物流畅通,保证畜禽正常生产和市场有效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