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欢迎您访问赣州农业农村网。
位置导航: 首页 > 政务公开 > 科站中心 > 养殖业

畜牧业应对汛期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5-04-25 16:47:12    文章来源:赣州市农业农村网   作者: 市畜牧中心   访问量:

汛期易出现强降雨、台风、洪涝等灾害,使畜牧业正常生产秩序受到影响,动物疫情发生和传播风险增加。为有效应对汛期灾害对畜牧业的影响,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稳定生产,特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

一、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畜牧兽医部门根据气象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对暴雨、洪水等灾害及时进行预警。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发布预警信息,迅速传达到养殖场户特别对偏远地区,通过乡村大喇叭、电话、短信等方式确保预警信息全覆盖,必要时安排人员上门通知。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反馈机制,收集监测预警系统运行效果和养殖场户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预警策略及工作机制

养殖场户密切关注各级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灾情预警信息,重点关注暴雨开始和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等。制定设施加固、物资储备等应急方案和人畜紧急撤离预案,接到预警立即启动,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二、加强隐患排查和物资储备

1. 隐患排查

1)设施安全检查。应对畜禽栏舍、饲料仓库、机械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没有结构性损害或腐蚀问题;防止畜禽舍倒塌、浸水,特别是隔离畜禽舍更应加固,防止畜禽逃逸;对种公牛站、种公猪站、种畜禽场以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应采取重点安置措施。

2)给排水系统检查。检查供水管道、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清理给排水系统堵塞点位,保证暴雨期间正常供水、快速排水。

3)粪污处理及存储设施检查。应及时对粪污处理、存储等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有效稳定运行。必要时贮液池等存储设施加盖临时雨棚,防止畜禽粪污满溢或漏排。

4)电力系统检查。检查电线、开关、插座等电力设施,及时更换漏电管线,预防漏电和短路事故。

5)防洪措施检查。检查堤坝、挡土墙等防洪设施的完整性,确保能够承受可能的洪水压力。

2. 物资储备

1)饲草料储备。应储备足量饲料和饲草,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维持基本生产需要,至少储备714天的饲草料;保证饲草料质量,定期检查饲草料储存场所,确保通风良好,防止发霉和品质下降。

2)药品和消毒用品储备。应储备常用的药品和消毒剂,包括应对常见疾病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用的疫苗、驱虫药以及用于灾后消毒的药品。

3)应急物资储备。准备相关通信设备,确保联络畅通;准备消毒设施(场内消毒机、臭氧消毒机等)、喷洒机械、发电机及燃料、灭火器、消防水、帐篷、挡水板、沙袋、抽水机、应急照明、绳索、救生衣、划船、防水服、手套、雨靴、一次性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

4转场设施储备。应准备便携式栏舍或临时安置设施,以备紧急转运畜禽。提前落实临时安全场所,尤其是位于沿河区域的畜禽养殖场,必要时可将低位处饲草料、药品等必需物资转移至地势较高,防止物资被淹。

三、做好安全防范和应急值守

1.制定紧急撤离预案

养殖场户制定紧急撤离预案,应包括畜禽转移和员工疏散的具体步骤。汛期应保持通信设备(如无线电、手机)处于工作状态,确保及时接收和传达紧急信息。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特别是关于洪水和极端天气的应对措施开展模拟演练,重点演练暴雨、洪灾等极端情况下组织实施人员、畜禽、物资安全转移,通过演练提升实战能力。

2.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养殖场户加强汛期值班值守,关注天气变化,及时获取气象信息。掌握灾情发生情况,制定停电、停水、大风、暴雨、洪涝等紧急状况应对方案,明确责任人,做好应急准备定期检查畜禽圈舍、仓库及其他关键设施的安全性,特别是电力系统和结构完整性,出现突发状况及时报告处置。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养殖场户等生产经营者承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逐项整改到位。汛期应安排专人负责监控和应急响应,特别是在恶劣天气预警期间,严格落实重大灾情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做好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准确掌握和上报受灾情况

1. 开展灾情摸底调查

灾害发生后,畜牧兽医部门在保证安全和不干扰救灾工作的前提下,工作组前往受灾严重区域或重点保护单位(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精液/胚胎冷冻保存库),制定救灾方案,调查受灾情况,收集受灾资料(如图片、视频等)。根据《畜牧业灾情评估参考标准》,对灾情进行估算核实。主要调查内容包括:

1)畜禽损失。统计因灾害导致死亡、受伤或失踪的畜禽数量;评估畜禽生产性能的损失,如生长迟缓、减产或繁殖能力下降。

2)基础设施损失。调查圈舍、饲料仓库、加工设施等的损坏程度;评估供水供电和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损坏情况。

3)饲料和物资损失。估算饲料、药品和疫苗等物资的损失量;调查备用物资(如应急电源)的可用和损坏情况。

4)经济影响分析。估计灾害对畜禽生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5)恢复和重建需求。确定恢复生产的时间、物资、技术和资金等需求。

6)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有效性。评估在灾害发生前后实施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的效果;收集分析救援过程中相关数据,总结经验教训,为制修订防灾减灾方案提供依据。

2. 完成灾情上报

畜牧兽医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和灾情信息报送工作,灾情应逐级审核上报。市县畜牧兽医部门通过畜牧业灾情上报系统规范填写灾情信息,包括受灾区域、畜种、圈舍损毁及畜禽亡情况等,纸质版存档备查;各省灾情由省级畜牧兽医部门审核并上报农业农村部。

、关注和预防次生灾害

1. 建立预警机制

应密切关注气象信息,做好次生灾害处置预案,基于气象信息以及泥石流、滑坡、洪水溢出等地理环境监测数据,评估养殖区域的次生灾害风险,建立预警机制,包括次生灾害的预警信息传递途径、紧急疏散路线、畜禽转移计划、临时避难所设置、物资储备等。

2. 开展高效联动

确保监测预警、信息编制、传播途径、防御指南、社会救助等社会响应运行机制顺畅。

六、做好灾后畜禽饲养管理

1. 畜禽圈舍修复

汛期过后,受灾养殖场户应首先对圈舍及其附属设施进行快速评估,确定损害程度。及时转移畜禽、排水清污,根据受损程度快速修复圈舍,做好圈舍通风和温湿度控制,确保养殖环境干燥、卫生

2. 畜禽饲养管理

汛期过后,养殖场户应对畜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关注是否有受伤或染疫等情况。饲喂前应仔细检查饲草料,防止因使用霉变饲草料导致畜禽中毒。灾后需要根据畜禽的健康状况和体质恢复需求,评估其营养需求的变化,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营养成分。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特别是易消化的高质量蛋白质,以促进畜禽机体修复;提高能量密度,如增加脂肪含量,以满足恢复期间的高能量需求;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特别是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和应激期间需求量增加的矿物质(如锌、硒)。在灾后初期,需提供易消化的饲草料,帮助畜禽渐渐适应并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灾后的畜禽可能因应激或健康问题而食欲不振,建议分小批量多次饲喂,以免造成消化不良。定期监测畜禽的健康状况和生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料配方。确保提供充足且清洁的饮水。根据设施修复情况,适时调整饲养密度和环境,及时淘汰伤残、患病、体弱畜禽,确保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加强母畜饲养管理,防止流产。确保母畜获得充足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补充。尽量减少母畜的环境和管理变动,以降低应激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导致流产的健康问题。确保母畜有一个安静、干燥、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拥挤。加强仔畜、禽保育工作,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提供高营养价值的饲料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预防疾病发生。

3. 畜禽饮水保障

养殖场户应关注灾后水源地、饮水井和饮水管线卫生状况,按要求开展饮水消毒,确保饮水质量安全。可在饮水中加入复合维生素、益生菌、电解质等,增强畜禽抵抗力。被水淹没、污染的饮水器、水槽、食槽等须清洗消毒后使用。饮水最好采用自来水,天然水体不宜直接饮用,确需使用的,要先做沉淀、消毒处理。牛羊等放牧前要充分饮水,以防止放牧过程中因口渴而饮用污水导致疾病。洪水淹没过的草地,短期内不宜放牧。

4. 适时进行补栏

一般情况下,灾后不宜立即补栏。畜牧兽医部门应根据灾后情况制定并实施逐步恢复生产的计划,指导养殖场户生产条件恢复正常后再补栏,同时加强圈舍巡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处置。

抓好灾后物资保障

1. 投入品保障

建立工作机制,确保物资采、储、运、用有序衔接。积极协调畅通物资运输渠道,确保救灾物资在就地就近的原则下调运并在12小时内送达,全面提升受灾区域应急救助保障时效。救灾物资调运应视灾情大小分配,优先供应受灾严重地区,开展点对点配送。确保饲料供应,包括紧急采购和储备利用;确保水源不受污染,提供洁净饮用水;保障必要医疗物资,如药品、消毒剂、疫苗等;保障修复圈舍及附属设施所需材料如钢材、木材、钉子、防水材料等;提供必要生活物资,食物、饮水及住宿条件等。

2. 应急装备保障

畜牧兽医部门根据当地政府及应急管理部门要求,及时赴受灾区域开展业务指导,协调调拨遮雨棚、防风棚、发电机、抽水机等装备,协调转运车辆调运应急物资。养殖场户检查备用发电机和燃料,应对可能的电力中断;准备运输工具,转运物资、畜禽至安全场所;确保通信设备完好,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做好24小时备勤值守。

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消毒控媒

1. 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

1)快速打捞收集死亡畜禽。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和养殖场户主体责任,及时协调组织打捞收集死亡畜禽,确保无畜禽尸体漂浮防止病原扩散。对受养殖场及周边区域的溺亡畜禽,应尽快组织打捞收集进行深埋或集中收集后运至无害化处理厂处理;对散于田间、林地、河道、水库等区域的溺亡畜禽,可借助无人机等工具实施拉网式排查,并以乡镇、村为单位组织打捞收集。对牛、羊、猪等大中型动物及大批量家禽,可实施铲车、吊车、钩机等机械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对深水区漂浮畜禽尸体,可使用船只打捞或将其拖曳至岸边集中打捞;对浸泡腐烂的畜禽尸体,就地装入动物尸体袋后再进行打捞。打捞收集时,作业人员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水靴等防护用品,对循环使用的用品可用过硫酸氢钾溶液消毒,一次性使用的用品做回收销毁处理;打捞工具每次使用后采用高压水枪清洗,可用戊二醛类、季铵盐类、复方含碘类消毒剂浸泡或喷洒消毒;人员手部及裸露皮肤部位应彻底清洗后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

2严格死亡畜禽转运管理运输车辆车厢密闭、防水、防渗、耐腐蚀、易清洗消毒。畜禽尸体应用塑料袋或塑料布严密包裹后再进行转运,防止腐败物泄漏。车辆驶离收集场所前,应对车轮及车厢外部、工具及作业环境进行消毒。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经过人口聚居区、畜禽养殖密集区。转运途中发生渗漏,应重新包装、消毒后运输。卸载后,应对转运车辆及相关工具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3实施无害化处理优先选择专业无害化处理场集中处理确因条件无法满足的可实施深埋处理选址、技术工艺、操作注意事项等执行《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相关要求

2. 及时清理消毒

建立健全灾后动物防疫消毒制度和操作技术规程,做好受淹和过水地带畜禽养殖场所环境清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传播。尽快排出场内积水,及时清除场内外粪污、过水饲料、垫料、杂物等,圈舍需冲刷干净、晾干后再消毒。清理雨水、污水沟渠管道系统,保持排水畅通。清扫、清洗按照先棚顶、后墙壁、再地面,先室内、后室外的顺序逐步进行,不留死角。重点对养殖场内环境、道路、圈舍、生产设施设备、器具、垫料生活办公区、饲养及管理人员、衣物用品等进行消毒针对消毒对象不同可选择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等适宜的消毒剂喷洒火焰、发酵、熏蒸、清洗、浸泡、高压灭菌等不同方式7日龄以内的雏禽、2以内的畜不宜带畜禽消毒,带畜禽消毒可选择碘制剂、过硫酸氢钾、过氧乙酸等,饮水消毒可选择过硫酸氢钾、二氧化氯等。对污染严重区域,宜适当提高消毒剂使用浓度,增加消频次。

3. 控制媒介生物

对虫媒疫病易发区域的养殖场及周围环境喷洒杀虫剂,对蚊蝇幼虫滋生场所及时清除积水或填土覆盖,对有大量蚊虫孳生的水坑或池塘可使用控制蚊蝇幼虫的杀虫剂。加强养殖场防鼠措施,及时修补破损围墙,使用高效灭鼠剂,投放毒饵后,及时搜寻死鼠,集中深埋或焚烧。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1. 强化动物疫病监测防治

加强辖区内特别是受灾地区动物疫病监测排查密切关注当地天气变化情况,加大重点疫源地、强降水地区、养殖密集区等高风险区域监测排查力度,一旦发现病死及死因不明畜禽,要立即组织采样检测,及时处置风险。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发生决堤、涝的,要对易感家畜进行预防性驱虫,针对性开展家畜查治严防疫情反弹。炭疽老疫区发现家畜突然死亡、天然孔出血、尸僵不全等症状的,严禁剖检家畜,严格按照炭疽防治技术规范开展检测和处置

2. 强化紧急免疫

对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要根据免疫抗体监测情况及养殖场周边疫情情况,及时强化免疫。对猪瘟、新城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牛结节性皮肤病、羊痘等其他畜禽传染病,要根据当地流行情况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对曾发生炭疽、猪链球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地区要开展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预防性免疫接种范围。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动物实施接种,减少接种动物应激反应。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产销衔接

1. 保障质量安全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受灾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和评估,做好畜禽产品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监管工作。严格落实畜禽养殖档案制度,督促养殖场户做好投入品采购、养殖环节管理、药品使用和畜禽销售等方面台账记录,保障可追溯。重点加强投入品违禁药物和畜产品药物残留监测,指导养殖场科学防治、安全用药、减量用药,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

2. 推动产销衔接

及时发布供求和价格信息,畅通运输和销售渠道,做好产销衔接。组织种畜禽生产企业与养殖场户对接,保障补栏仔畜雏禽供应。开展畜产品收获上市预供货重点批发市场信息收集发布,采集发布预供货信息,加强产销情况调度分析,对市场异常波动及时预警,积极发挥市场信息对农产品销售调节作用。协调交通运输部门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优先保证饲草料、兽药、种畜禽、仔畜雏禽、生鲜产品等物流畅通,保证畜禽正常生产和市场有效供应。